联系我们CONTACT US

  • 广州标尚条形码代理有限公司
  • 联系人:王经理
  • 电话:17732605906(微信同步)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河区EAN-13条形码的应用场合

天河区EAN-13条形码的应用场合

作者:广州标尚条形码代理有限公司 时间:2023-08-29 08:21:07

条形码主要是一个识别的作用,是把计算机所需的数据用一种条形码来表示,然后将条形码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自动阅读的数据。条形码技术包括条形码编制规则,条形码译码技术,条形码印刷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它是一门综合技术。

任何一种条形码都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形码编码规则和有关技术标准,由条和空组合而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共有四十多种条形码码制。它是意义对应的,便于商家统计商品销售进货情况。

生产管理系统物流条形码管理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物流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物流体系各环节进行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对物流各环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

物流广州条形码管理是现代管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管理中直接而高效的信息媒介。

1、为了方便商店订购单的方式,例如,连锁总部会定期将订单簿寄至便利店,订单簿上有商品名称、商品编号、商品条形码、订单点、订单单位、订单数量等,持订单簿的工作人员会确认留下的物品数量,记录在订单量中;

2对于整箱货物,包装箱上有一个条形码,由传送带上的固定条码扫描仪自动识别,并可转移到附近的存放地点。

对于整个托盘,叉车司机用手持式条码扫描仪扫描外包装盒上的条码标签。通过使用计算机和射频数据通信系统,存储的指令可以下载到叉车终端。

3.补货操作:基于条码的补货可以保证补货操作的正确性。有些提货错误是由于上一段中的补充错误造成的。货物收货验收后,移至仓储区,提货区需要及时适当的补货;为了避免补货错误,可以在存储卡上打印商品条码和存储码的条形码。货物移动到位后,手持条码扫描仪可以读取商品条码和存储码的条码,计算机可以检查是否正确,从而保证补货操作的正确性。

4、拣货作业,拣货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按客户信息进行拣取的摘取式拣货;另一种是先将自己所有企业客户对各商品的订货数据汇总,一次拣出,再按要求客户资源分配各商品量,即整批拣取,二次系统分拣,成为一个播种式拣货。对于我们摘取式拣货作业,再拣取后用条形码扫描器可以读取刚拣取商品上的条形码,即可得到确认拣货的正确性。对于我国播种式拣货作业,可使用情况自动分货机,当商品在输送经济带上中国移动时,有固定条形码扫描器判别分析商品货号,指示以及移动技术路线与位置。

5、mes系统交货时的交点作业,交货时的交点作业人员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由配送服务中心出货前即复点数量,另一种是交由企业客户通过当面或事后分析确认。对于物流配送管理中心出货前的复点式作业,由于在拣货的同时我们已经以条形码确认过,就无需学生进行此复点作业了。对于提高客户的当面或事后信息确认,由于拣货时已用条形码确认过,无需交货时双方需要逐一核对。

6、储存和配送操作,其实商品自动识别还可以使用磁卡、IC卡等方式实现。然而,在物流仓储和配送操作方面,由于大部分储存货物都有条形码,所以使用条形码进行自动识别和数据收集是便宜、方便的方式。商品条码材料被条码RFID应用系统读取设备读取后,可以快速、正确、简单地自动输入商品数据,达到自动登录、控制、传输和通信的目的。其在存储管理方面的好处包括:

(1)登录速度快,节省人力。

(二)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3)减少管理成本。

(4)降低错误率,提高操作质量。

(5)更精确地进行控制一个储位的指派与货品的拣取。

(6)它能方便、有效地对货物进行清点,准确掌握库存,控制库存。

(7)实时采集数据,实时显示,快速处理计算机,实现分析和实现控制的目的。

我国物流业在开发和应用条形码方面更加努力,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条形码的应用,促进物流现代化的发展。

如果您在仓储物流条码管理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从编码、打印、实现等方面为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可参考公司的在线标签打印系统,为您的供应商提供在线前端标记和标签,提供完善、方便、高效的操作方法。

条形码最早出现在40年代,但是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70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条形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早在40年代,美国乔·伍德兰德(JoeWoodLand)和伯尼·西尔沃(Berny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

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码。靶式的同心圆是由圆条和空绘成圆环形。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形码很相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工艺和商品经济还没有能力印制出这种码。然而,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统一代码UPC码的奠基人。以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rdFe--ssel)为代表的几名发明家,于1959年提请了一项专利,描述了数字0-9中每个数字可由七段平行条组成。但是这种码使机器难以识读,使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的确促进了后来条形码的产生于发展。不久,E·F·布宁克(E·F·Brinker)申请了另一项专利,该专利是将条形码标识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后期西尔沃尼亚(Sylvania)发明的一个系统,被北美铁路系统采纳。这两项可以说是条形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许多团体也提出了各种条形码符号方案,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形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布莱西公司研制出布莱西码及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以库存验算。这是条形码技术第一次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1972年蒙那奇·马金(MonarchMarking)等人研制出库德巴(Codebar)码,到此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简称UCC)建立了UPC条形码系统,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同年,食品杂货业把UPC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为条形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维·阿利尔(Davide·Allair)博士研制出39码,很快被美国国防部所采纳,作为军用条形码码制。39码是第一个字母、数字式的条形码,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UPC码的成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次年,欧洲共同体在UPC-A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到了1981年由于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故改名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EAN。日本从1974年开始着手建立POS系统,研究标准化以及信息输入方式、印制技术等。并在EAN基础上,于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编码JAN。同年加入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开始进行厂家登记注册,并全面转入条形码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工作,10年之后成为EAN最大的用户。

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码和93码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码于1981年被推荐使用,而93码于1982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形码符号密度比39码高出近30%。随着条形码技术的发展,条形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因而标准化问题显得很突出。为此先后制定了军用标准1189;交叉25码、39码和库德巴码ANSI标准MH10.8M等等。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后,戴维·阿利尔又研制出49码,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形码符号,它比以往的条形码符号具有更高的密度。接着特德·威廉斯(TedWilliams)推出16K码,这是一种适用于激光系统的码制。到目前为止,共有40多种条形码码制,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及一些出口企业,把条形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一些行业如图书、邮电、物资管理部门和外贸部门已开始使用条形码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生活国际化、文化国土化的资讯社会到来之时,起源于40年代、研究于60年代、应用于70年代、普及于80年代的广州条形码与条码技术,及各种应用系统,引起世界流通领域里的大变革正风靡世界。条码作为一种可印制的计算机语言、未来学家称之为“计算机文化”。90年代的国际流通领域将条码誉为商品进入国际计算机市场的“身份证”,使全世界对它刮目相看。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象一条条经济信息纽带将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一条条纽带,一经与EDI系统相联,便形成多项、多元的信息网,各种商品的相关信息犹如投入了一个无形的永不停息的自动导向传送机构,流向世界各地,活跃在世界商品流通领域。

1950年美国的N.J.Woodland申请了环形广州条形码专利。1961年美国提出货车上用的条码识别标示方案。1962年《控制工程》的杂志上发表了描述各种条码和标签技术的文章。1967年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条码扫描器。1969年比利时邮政采用荧光条码表示信函投递点的邮政编码。1970年美国成立UCC;美国邮政局采用长短形条码表示信函的邮政编码。1971年欧洲的一些图书馆采用Plessey条形码。1972年美国提出库德巴码、交叉25码和UPC码。1974年美国提出39码。1976年欧洲采用EAN码。1980年美国军事部门采纳39码作为其物品编码。1981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实现自动识别的条码译码技术;128码被推荐使用。1982年手持式激光条码扫描器实用化;美国军用标准military标准1189被采纳;93码开始使用。1983年美国制定了ANSI标准MH10.8M,包括交叉25码、39码和Codebar码。1984年美国制定医疗保健业用的条码标准。1986年美国的DavidAllairs博士提出49码。1988年可见激光二极管研制成功;美国的TedWillians提出适合激光系统识读的新颖码制16K码。1986年中国邮政确定采用条码信函分捡体制。1989年中国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1991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版权所有:广州标尚条形码代理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QQ/微信:1766534168